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存在有應激性攻擊(reactive aggression)模式和適應性攻擊(proactive aggression)模式。兩者在社會訊息處理(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過程中,有明顯不同的方式,因此產生不同的行為表現。
訊息處理模式的理論認為,兒童社會行為的表現,是對外界訊息一系列認知處理過程的結果。這個過程包括以下六個步驟:
2.理解、詮釋訊息(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cues)
3.明確自己的方向、釐訂目標(clarification of goals)
4.組織、設立回應的方案(response access or construction)
5.決定所要採取的對策(response decision)
6.付諸行動、實施行為(behavioral enactment)
理論上認為,在許多情境中,若兒童能妥善且完整地進行上述的處理步驟時,他(她)在展示自己的能力方面,會有較好的、適當的表現。否則,一但上述過程出現偏差,便會導致越軌的、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應激性攻擊行為和適應性攻擊行為就是其中的兩個類型。
應激性攻擊(reactive aggression)行為的兒童在理解、詮釋外界刺激訊息(上述步驟的第二步)時,會帶有明顯的敵對性歸因傾向(the hostile attributional biases)。在一般的刺激環境中,這類兒童會更多地感受到外界威脅,常認定朋輩的一些行為,會對自己造成傷害,因而採取生氣、憤怒甚至於攻擊性的行為,以求對自己進行保護或者對同輩進行報復。他(她)們常常因憤怒而失控,不顧後 果。原因是在他們訊息處理的過程的第二步中(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cues),便帶著敵對性傾向、憤怒的情緒感受來理解詮釋環境的訊息,令他們難以冷靜地考慮自己想達成之目的,更無法客觀地評估選擇的對策和行為的後果。導致訊息處理過程的失敗和錯誤的攻擊行為。
適應性攻擊(proactive aggression)行為的兒童注重自己想達致的目標,他們會選擇直接完成目的之行為。在他們訊息處理的第五個步驟(response decision)中,認定攻擊性的行為更能體現信心、展示自己的實力,同時能夠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這類兒童傾向於把攻擊行為當成獲取目的之手段。他們訊息處理模式的第三步(clarification of goals)對群體關係目標的定位,傾向於採用攻擊性行為做為互動的方式,觀注結果,而不在意良好關係的形成。
一般情況下,應激性攻擊反應型的兒童在行為上與其他兒童有不同的特點。其明顯表現為:情緒敏感、較易被人激怒;脾氣暴躁,報復心重。缺乏幽默感,人際關係較差。當他(她)受到嘲笑或威脅時,會即刻生氣並予以還擊,而沒有考慮周圍的環境和行動的後果。
而適應性攻擊反應型的兒童在行為上與應激性攻擊反應型的兒童不同的是:更傾向於侍強淩弱,應用他們身體強壯的優勢,迫使其他兒童就範,服從於他,而達到操縱他人的目的。他們會考慮行為的後果能否為他們帶來他們想要的目的。喜歡表現,偶爾顯示一點幽默。但為達到自己的目的,會輕易破壞朋輩的關係。
相對與上述兩類,其他無攻擊傾向的兒童,同輩之間的關係會較融洽,彼此間能夠合作,不喜歡暴力。